经礼艺养正生命全周期优化
【经礼艺养正艺学】咏春 | 舍己从人,借力打力 二维码
8
作者:经礼艺养正 咏春是一套“以柔制刚”的功夫,任何功夫的练习过程都是由固定形式练到无固定形式,亦即是由有形到无形。 中国功夫门派众多,不论在形式上及风格上都大有不同,归根究底就是因为各门派拳术的思想及理念不同所致。拳法表现在外是其动作,但最重要还是拳法的理念,亦即是“拳理”。不同的拳理表现在外就是不同形式的动作、手形及马步,以致用力方法等等都大有不同。 咏春拳着重舍力、借力、以弱胜强、以柔制刚的方法。通过黐手的训练,练出良好的知觉反应及灵巧的步法。咏春的练习过程着重思考、变化及实践,练拳之余还必须思考,是近代最**的拳法之一。 “以柔制刚”是咏春的中心思想。所谓以柔制刚,并不是指完全不用力,而是教你如何用小力胜大力,以快打慢,达到刚而不硬、松而不懈的感觉。练习的过程是由松柔开始,随着时间的练习而达至积柔成刚,以一百磅的石头和一百磅的棉花为例,咏春的力就好比一百磅的棉花那样,松沉而不刚硬。 咏春拳十分着重知觉的训练,通过黐手练习令手部感觉更加灵敏,透过感应对方的力向变化,继而做出防守及进攻。 另外,“中线理论”亦是咏春拳中强调的思想。除了要保护自己的中线,还要学习使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来打击对方的中线位置,两点之间又以直线最快,因而咏春拳很着重两者之间距离的变化,即“子午线”理论。 咏春拳共有三套拳:小念头、寻桥及标指,练习方法主要是通过黐手锻炼,散手及离手练习。此外还有木人桩、八斩刀及六点半棍法。学习过程以拳套为基础,通过黐手练习使手部感觉更加灵敏,来感应对方力向变化继而做出防守及进攻。黐手的练习就是应用拳套里的动作及理论,并从中纠正运用错误的手法,为所学的功夫注入生命力,而并非一式一样的死招式。 中国拳法特别之处就是在拳术中蕴含了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咏春拳法也是一样。咏春拳的哲理主张不与人硬碰,要做到舍己从人,借力打力,所以学习咏春,并不是单单学习拳脚上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 【咏春拳套】 咏春拳套以简洁精要为主,每一动作都是配合拳理而成,没有花巧动作。学习咏春拳的阶段主要分为:拳套、黐手及技击,拳套是练习的基础,亦是日后黐手练习的事前准备;黐手是由拳套到实战锻炼的过渡练习,并不等同于搏击。只有把拳套练好,得到良好的基础,才能把黐手练好;黐手练好了,才能灵活地于技击中表现出来。因此咏春拳的学习过程是先练习拳套,再学习黐手,最后到搏击训练。 咏春拳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拳套易学难精,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就咏春的三套拳套而言,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把拳套融会贯通,还需要花上相当时间去理解及改正。 有人说,拳套是死板的,没有变化,但在实际应用时却千变万化,那么练习拳套又有何用呢?在实际应用时,应当追求无形限制的拳套,但是我们不可能一开始便追求无形的境界,必须先经过有形的练习阶段,练好这个阶段才可以真正踏入无形的境界。所以练拳是从有形到无形,而拳套就是形的开始,是锻炼基础功夫的必然门径。 【小念头】 咏春拳的三套拳套,按练习的先后次序可分为:小念头、寻桥及标指。小念头的意思是减少杂念,尽量投入练习。初学者需先学习小念头,并抱着谦虚及忍耐的态度习拳,切忌怀有一步登天或速成的想法。此基本套路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日后的动作根基,例如黐手的大部分动作均是由小念头演变出来的。小念头既为学习咏春拳的基础,其重要性是可以肯定的,有所谓:“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小念头的动作简单易记,初学者亦可以自行对镜练习,但需要留意拳套里所包含的咏春拳基本技巧,务必认真学习,打好基础。 小念头分为三节,**节主要是认识中线及功力的训练,第二节是学习发力的方法,而第三节则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练习时必须要放慢动作,因为动作慢的时候才能认真地练习,切记不可急躁,尤其是**节里的“一摊三伏手”,更要尽量练至最慢速,慢而不间断,慢而不呆滞。初练习约10分钟,逐渐增至每次练习约30分钟,视乎练习者的水平,不可勉强。 【寻桥】 咏春拳的第二套拳套为寻桥,意即“寻找桥手”的意思。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你要攻击对方时,就必须把力打到对方身上,绝不可能隔空就把对方打倒,因此一定会有接触对方身体的一刻,这个接触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在头、肩、踭(粤语中指手肘或脚跟——编者注)、膝、手及脚部等等。而手的接触就好比一条桥梁把两者连在一起,故美其名曰桥。 所谓寻桥,并不是盲目地去追寻对方的桥手,而是要学会在桥手相接时做出变化。 在练习小念头的整个过程中,没有移动马步,到了练习寻桥,则强调转马的锻炼。转马是学会卸力的基础,转马要练得稳且快,才能真正达到卸力的效果。例如你用力推开一扇门,门被推开的一刻同时也是卸开你的来力;但是那扇门能否卸开你的来力,关键在于门与墙之间的接合点是否稳健。如果接合点不稳,不单不能卸开力度,反而会倒在地上。运用转马能否卸开对方的来力有相同的道理,而寻桥里的转马膀手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所以腰马练习在寻桥里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寻桥,除了学懂转马卸力,还有腰马发力,增强攻击时的爆发力。 【标指】 咏春拳的第三套拳,即最后的一套是标指,意思是当你以标指标向对方失败后,要学会应该如何处理。由于早期咏春拳不会公开授拳,加上标指是咏春拳的高级拳套,因此有“标指不出门”的说法,很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早期的咏春拳,是不会随便教授标指的,即使练习者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倘若功夫未达水平,师傅也不会传授标指。由于练习标指前,必须有良好的小念头及寻桥作为基础,如果急于求成,根基未打稳,结果只会弄巧反拙,有形而无实。由此可见,咏春拳的拳套是一层一层累积出来的,有了小念头的基础,才能达至寻桥的沉实稳重,两者练得好,才可以把标指的潇洒凌厉表现出来,而三者之间互相牵连、互相帮助。因此,虽然标指是最后的一套拳,却不代表学成或修炼的结束,反而是真正踏入拳术修炼的新开始。 练习标指的重点是要学会如何发力。标指里有很多动作是用以引导练习者如何将身体的力量在一瞬间统一地爆发出来,达到力贯指尖的境界。若要做到这点,就先要使身体完全地放松下来,到达最放松的状态,才可以发出**的力。发力时,需要全身所有的关节一起运动,如果其中一个关节僵硬了或锁紧了,就会大大影响发力的效果。即使功夫有相当水平也很难把标指打得好,所以标指被认为是高级拳套之一。 【黐手】 黐手在整个咏春拳训练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黐手并不等于搏击,它只是学习咏春拳的途径,是一条桥梁贯穿拳套和搏击,通过黐手,双方练习者可以学懂抟击里所需要的元素。 由于黐手里的技术都是以放松为基础,练习黐手首要学习放松,放松这关功夫未练好,再练往后的拳法也是徒然。这里要求的放松不只是身体上的放松,更重要是思想上的放松。 练习黐手,应该先有正确的练习观念,否则便会形成敌对的心态,以致双方都不能进步和学习。黐手可以令双方进步,同时亦可使双方退步,全在于练习者的心态。黐手就是将两个“个体”连在一起,是力量的交流,通过黐手来感应对方力量的传递,从而练到借力及卸力的方法。双方在黐手时,攻击和防守不再独立,对方的攻击导致我的防守,而我的动作亦因对方的动作而改变,但改变的动作并非预先设定或排练的,攻击和防守已变成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练习时要做到因应对方的动作而变,但要同时自保及反击,亦即是“舍己从人”及“连消带打”。咏春的手法讲求直接简单,借力打力,若要练好,应先由舍己从人方面入手。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黐手可以把拳套里的动作灵活地应用出来,更实在地明白各个动作的应用、变化及用力方法。由于每个人的身形、体重和性格都不同,所以同一个动作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用法。透过黐手,双方互相研究,取长补短。在实际应用时,速度快是很重要的,但不只是肌肉伸展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位置及放松——有利的位置可以缩短攻击的路线,使动作变得更直接及敏捷。 咏春,作为中国武术之一,更注重实战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与中国儒家思想融为一体,书院孩子们每天练习咏春的同时,也是在锻炼自己的觉知能力,中国武术的精髓正在于此。
文章分类:
艺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