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礼艺养正生命全周期优化

【养正婚礼】以礼化人·推陈出新:  从周唐明婚礼到帛玉九礼之婚礼的礼制思想嬗变

 二维码 8

以礼化人·推陈出新:

从周唐明婚礼到帛玉九礼之婚礼的礼制思想嬗变

——传统礼仪视角下的文化内核解析

一、礼制思想之根脉:四代婚礼的哲学分野

1. 周制婚礼:宗法伦理的天道化

周制婚礼以《仪礼·士昏礼》为纲,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宗法伦理,通过六礼程序 (纳采至亲迎)与三器象征 (玄纁象天地、雁礼喻忠贞、匏爵示阴阳)上升为宇宙秩序。其核心在于:

  • 天道人伦互证:黄昏行礼(取阳往阴来)、共牢而食(祭肺告祖),皆将人事比附天时;

  • 性别秩序固化:妇见舅姑“执笲枣栗”显柔顺,三月庙见方得名分,强化“男帅女从”伦理。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成之以敬慎,重之以正礼,而后亲之。”

2. 唐制婚礼:多元文化的礼俗合流

唐代在周制基础上,吸纳北朝胡俗与佛教元素,形成“礼减而俗丰”的特质:

  • 胡汉仪轨混融:青庐交拜(鲜卑穹庐礼)、却扇观容(南朝文人雅趣)并存;

  • 世俗功能强化:催妆诗破肃穆氛围,障车宴显财货交换,折射门阀衰落后的礼教松弛。

敦煌文书P.2646载:“新妇出青庐,却扇一诗成”,显见文学对礼制的渗透。

3. 明制婚礼:理学规训的世俗定型

明代以《朱子家礼》为范,对古礼进行工具化改造:

  • 删繁就简:六礼缩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聘书契约属性压倒神圣性;

  • 性别管控:盖头遮蔽全程、拜堂强化父权,将周制“敬慎重正”异化为“妇道枷锁”。

《大明会典》规定:“庶民婚,禁用云凤纹”,却难阻民间僭越,暴露礼法与实践的断裂。

4. 帛玉九礼之婚礼:生命全周期的礼教重构

帛玉婚礼突破三代婚礼的“孤立事件”属性,置于祈子→怀子→接子→命名→开笔→成童→成人→婚礼→乡饮的全周期礼仪体系,其思想革新在于:

  • 贯通生死伦理:婚前需行《祈子礼》告祖(备三牲醴酒祭高禖)、婚后立《育教誓书》;

  • 重塑阴阳平衡:亲迎执双鲤(放生代奠雁)、合卺用竹根杯(取“虚中承露”喻夫妇谦和),消解周唐明制中的性别压制。

二、器物仪节之变:从等级符号到教化载体

周制器物:等级秩序的具象化

  • 玄纁五匹:诸侯用玄三纁二,士人玄二纁三,尺寸误差逾寸即违礼;

  • 玉圭辨尊卑: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尺寸即权力刻度。

唐明世俗化转向

  • 唐制“红男绿女”婚服(《新唐书·车服志》载三品以上妇服青质翟衣);

  • 明制“金银聘书”(《宛署杂记》载京师庶民婚约需列聘财细目)。

帛玉九礼的返本开新

  1. 器物去等级化

    • 玄纁改素帛:以蚕丝本色帛书《齐家箴言》,破周制色彩等级;

    • 玉圭转玉璧:圆璧无角,刻新人及父母生辰于璇玑位,喻代际圆满。

  2. 仪节贯通教化

    • 纳采增《三代家训》合卷仪式(双方家族需呈曾祖、祖、父手书治家格言);

    • 合卺后行《开蒙赠书》(赠《孝经》《内则》线装册,朱笔圈注关键句)。

三、文化内核迭代:从“天命不可违”到“人文化成”

周制:天命观下的被动服从

  • 问名必卜筮(《仪礼》载“主人筵于户西,筮者执策抽上韇”),婚姻成败系于龟甲裂纹;

  • 新妇入门三月方庙见,期间若有失德可逐出,女性始终处于被审视地位。

唐制:世俗狂欢对礼法的消解

  • 障车宴演变为财物勒索(《唐会要》载会昌元年敕禁“障车礼”);

  • 却扇诗渐趋艳俗(敦煌遗书P.3252载俚俗婚诗),礼教约束力式微。

明制:理学异化下的形式主义

  • 拜天地沦为表演(《金瓶梅》载西门庆婚仪“拜罢天地乱作揖”);

  • 合卺礼用金银连理杯,奢靡压倒教化本意。

帛玉九礼:人文化成的新范式

  1. 敬天法祖的现代转译

    • 亲迎仍用黄昏,但以日晷测影定吉时(春分卯时三刻,应“昼夜均而寒暑平”);

    • 庙见礼改行《家族树》栽植(新人携双方父母共植连理柏,根系埋藏家训铜匣)。

  2. 诗礼传家的具象实践

    • 催妆诗限定《诗经》婚恋篇目(《桃夭》《鹊巢》必选其一),由族老击筑伴诵;

    • 宴饮行“飞花令”需引《礼记》章句(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四、古今对话之钥:帛玉婚礼的范式意义

1. 对周制的超越:从“天命不可违”到“敬天而重人”

  • 周制:人被动顺从天意→帛玉婚礼:亲迎前需撰《天时人事对应表》(结合新人八字与《月令》物候);

  • 周制:女性为宗族附庸→帛玉婚礼:新妇入门即掌家族文教簿(记录《育教誓书》执行情况)。

2. 对唐制的扬弃:化浮华为文脉

  • 唐制百子帐→帛玉婚礼竹编合欢帐(帐顶悬《千字文》竹简,每简由族童刻一字);

  • 唐制戏妇陋俗→帛玉婚礼设《新妇答礼》(诵《女诫》篇目,赠宾客手绣戒骄帕)。

3. 对明制的纠偏:破工具主义,立教化本真

  • 明制聘书流于财货→帛玉婚礼《三代盟书》(新人及父母以指印为凭,存于天地匣);

  • 明制盖头遮蔽→帛玉婚礼阴阳佩礼(左佩青龙、右佩白虎,拜堂时阴阳鱼相合)。

结语:礼制作为文明的活体基因

帛玉九礼之婚礼的深层价值,在于将周制的天道敬畏、唐制的文化包容、明制的世俗智慧,淬炼为“贯通生命、化成天下”的新礼教范式。当新人执鲤告祖、依《月令》择吉、植连理柏以续家声时,华夏礼制终于挣脱“复古”与“西化”的百年困局,在慎终追远的虔敬与与时俱进的开明中,完成文明基因的当代表达。此非徒婚礼之再造,实为中华礼乐文明重光之先声。